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9月中旬,遭受挫折。9月21日,毛泽东率领起义军放弃攻打长沙计划,向井冈山区进军。“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但是,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309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2021年11月1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进一步指出:“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毛泽东同志领导军民在井冈山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为何选择井冈山作革命根据地?在学习党史活动中,学懂弄通这个问题,对我们进一步学好《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至关重要。
天才的选择
1927年“4.12”,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宜昌夏斗寅部、长沙许克祥部相继发动叛乱。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武汉国民政府公开宣布“分共”,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华夏大地血雨腥风。反动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三十多万人。全国5.3万名共产党员只剩下9000名。但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中共中央召开了“八七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中央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暴动”。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湘赣秋收起义遭遇重大挫折,起义军只剩1300余人,面临覆灭危险。此时,一直战斗在第一线的毛泽东,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指挥、战斗,知己知彼,审时度势,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笔者曾经到过文家市、井冈山学习、考察。我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曙光。
1927年9月19日晚上,文家市里仁学校,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会场。毛泽东胸有成竹,当机立断,顶着“临阵脱逃”的压力,明确提出: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我们要上井冈山。当场有人指责他“想当‘山大王’”!毛泽东理直气壮地说:“历代都有‘山大王’。‘山大王’凭借山势,官兵总是没有办法消灭他。如果说我们也要当‘山大王’,那么这个‘山大王’是从未有过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闹革命的“山大王”。我们不是不想要长沙,而是我们现在的力量太弱打不了长沙。中国地方大,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我们要找敌人势力最薄弱的地方,去站住脚跟。井冈山就是敌人势力最薄弱的地方”。毛泽东从学校里借了一张地图,那罗霄山脉画的就像眉毛,他指着中段井冈山说:“我们要到眉毛画得最浓的地方去当‘山大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叶永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90页)!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中段,东起永新的拿山,西到酃县的水口,北起宁冈的茅坪,南到遂川的黄坳,方圆275公里。这里地处湘赣两省之交,离武汉、长沙、南昌、广州等反动统治势力强的中心城市较远;地形有利于作战,进可攻、退可守,便于开展游击战争;有自供自给的农业经济,便于解决部队的给养。
习近平总书记说:“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它不仅给了年轻的共产党人休养生息和思考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这里,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红旗,第一次提出“军队服从党的绝对领导”,第一次提出“党支部建在连上”,第一次成立“连队士兵委员会”,第一次提出游击战争16字诀,第一次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8年,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对井冈山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写出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两篇著作,成为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非常遗憾的是这两篇珍贵的党史文献未能保存下来。但是,在井冈山茅坪村八角楼的油灯下,为中国革命前程思考的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却广为流传,存史资政,无限辉煌。毛泽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走过瑞金、遵义、延安、西柏坡,最终走到北京。数千年来鲜为人知的井冈山也扬名天下,成为屹立于中国革命史上的“天下第一山”(朱德说),红色政权从此发展壮大,开创建国伟业,取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伟大胜利。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那么,我们党还将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
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后的抉择
毛泽东此前并未上过井冈山,他怎么会做出如此“天才的选择”呢?
原来在秋收暴动前,毛泽东就曾经长期深入社会,进行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实践出真知。
1926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12月17日,毛泽东参加湖南全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并开始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从1927年1月4日开始,34岁的毛泽东,先后在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考察32天。1927年1月15日至23日,毛泽东来到湖南衡山县考察。他到了白果、福田铺、宋家桥等地,赞扬岳北农民敢于在军阀赵恒惕的胞衣盘里闹革命,鼓励他们要以南岳衡山革命烽火去引燃其他几个岳,让革命风暴席卷全中国。
3月5日—4月3日,毛泽东光辉力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全文,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刊物《战士》周报连续刊载;并以《湖南农民革命》为书名,瞿秋白做序,出版单行本。《共产国际》的俄文版、英文版先后转载。毛泽东“一切权利归农会”的呐喊,振聋发聩,震动全国,震动共产国际。
苏联《真理报》对井冈山根据地发文表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21日,湖南发生“马日事变”,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6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组织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的湖南省委。毛泽东立即赶赴长沙,打通长沙及衡阳、常德等地与省委的联系。
在湖南期间,曾偕柳直荀等到衡山召集衡山主要党员干部和附近几县农会、工会、青年团、妇运会的负责人开会,谈马日事变后的形势。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马日事变是上海反革命政变的继续,随着而来的将有无数个马日事变在全国发生,对不能合作已经反动的国民党分子要严加处置。强调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不要再徘徊观望(《毛泽东年谱》上集,202页)。
1927年8月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发言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让他高瞻远瞩,胸有成竹。毛泽东引兵井冈的战略决策,是在他经历了对农民问题的深刻认识,对“上山”思想的深刻思维,对武装斗争的明确论断等一系列过程中得出的。充分显示出了毛泽东的过人胆识和求实精神,体现出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以致当时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主席瞿秋白衷心赞扬说:“我党有独立意见的要算泽东。”
是她第一个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
据中共衡东县委党史办、中共南岳区委宣传部编撰的《云气纵横话衡岳》一书记载,毛泽东在1927年,多次见到了正在衡山县领导农民运动的老战友张琼。
1951年,毛泽东主席和张琼在中南海
张琼(1902-1981),原名朱舜华。她是我国早期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女团员、早期的女共产党员、最早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的革命老前辈。1919年,她积极投入“五四”运动,结识了毛泽东、刘少奇、杨开慧等人。1920年11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0月,在长沙清水塘毛泽东家中,由刘少奇、杨开慧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后,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干革命不容易,要吃得千辛万苦,你受得住就干下去,受不住就回你家那个大花园去”。她坚定地回答:“要是受不住,我就不跑出来了”。
1923年3月初,经毛泽东、杨开慧介绍,她与贺恕(1898——1947)结为革命伴侣。贺恕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1921年10月,贺恕由毛主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22年1月,以湖南党员代表身份与任弼时、夏曦、罗亦农等,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接见。
张琼和贺恕。
张琼、贺恕婚后被派往水口山矿工作。1924年9月,张琼到衡阳任中共湘南特委组织部长。在衡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就是在衡山,张琼不仅多次参加毛泽东召开的座谈会,而且,多次和毛泽东深谈。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井冈山采访时,求教于原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馆长朱本良。据他了解,张琼说起她有个表兄,因为参加革命,受国民党追捕,无处可逃,逃进了井冈山。那儿山高皇帝远,国民党鞭长莫及。她的表兄在井冈山上躲了几个月,知道山上的详细情形,知道山上有“山大王”盘踞。毛泽东很注意张琼提供的信息,从此井冈山存储在他的脑海的“信息库”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叶永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出版,90页)
1927年“马日事变”后,张琼不忘初心,在衡阳北乡庙溪山一带继续领导农民武装斗争。敌人无法抓着她,便到她家中将年仅3岁的男孩砍死。另一女婴虽由奶妈抱走,后也不知下落。
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在1927年7月4日的中共中央执委会扩大会议上不仅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而且提出了“上山”的主张,以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
解放后,张琼一直在上海从事教育工作。1950年8月,全国教育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张琼以上海教育工会先进代表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毛泽东主席得知后,派车把她接到中南海,合影留念。她历任上海市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校长、虹口区人民政府文教科长、副区长。
第一位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的人,应当是张琼。
第二位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的是王兴亚
还有一个历史资料说,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的团长王兴亚,也曾经向毛泽东推荐过井冈山。该文是这样记述的:
王兴亚,江西安福人,早年参加共产党,当过北伐军营长,大革命失败后潜回家乡组织农民武装。他与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是拜把兄弟,互相支援。有一天,他接到中共江西省委的信,指示他速到安源开会。会是由中央特派员毛泽东主持的。在部署完秋收起义工作后,毛泽东郑重地对众人说: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敌强我弱,倘若暴动失利,退路在哪里?众人议论,王兴亚把腿一拍,说:“要是咱们打输了的话,就退到我的两个老庚(袁、王)那里去。那里高山大岭,险要得很,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连绵好几百里,安得下千军万马呢!”大家忙问是哪儿,他说:“井冈山嘛!”毛泽东听后,忙要他把井冈山和袁、王的情况再讲清楚些。从此,“井冈山”便在毛泽东的心里扎下了根( 1996年2月7日,《华商时报》)。
王兴亚参加毛泽东召开的安源会议旧址
但是,王兴亚的回忆,没有讲具体时间。笔者查阅《毛泽东年谱》212页记载,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在江西安源张家湾村召开军事会议,传达“八七”会议精神,部署秋收起义工作,到会的确实有“赣西农民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等”。其时间是1927年9月初。由此可以断定,王兴亚在安源军事会议上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是在张琼向毛泽东推荐井冈山之后。王兴亚的第二次推荐,可以说对毛泽东决心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进一步起了促进作用。
江西省委书记密信促使起义军上山
1927年9月26日清晨,秋收起义部队冒雨奔袭井冈山北麓的江西省莲花县城,砸开牢房,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打开县政府粮仓,将粮食发给贫苦群众。毛泽东立即在“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的座谈会,听取了朱亦岳等人的汇报,并详细询问了永新、宁冈等附近几个地方的情况。
正在交谈中,参谋何长工领着一位商人打扮的年轻人进来。他就是
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派来的信使宋任穷。时年18岁的宋任穷,在浏阳县工农义勇大队第二中队担任党代表,后任工农革命军三团团部文书。宋任穷向毛泽东转告了汪泽楷所说“宁冈有我们党领导的几十支枪,还有党的组织”“毛部应向江西的宁冈转移”的意见。他从带来的一叠白纸中找到那封用药水写有文字的密信,交给毛泽东。毛泽东听完汇报,认真看了密信,对在场的余贲民等人说:“江西省委的信上写到,要我们开到宁冈去,那里有我们党的武装,可以安顿下来。”
宋任穷将身上所有的现洋,包括中途吃饭的零找钱(铜板)一个不剩地交给毛泽东。原来这是汪泽楷让他乔装打扮通过敌占区的交通费。18岁的共产党员宋任穷,用他的舍生忘死、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完成了中共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密信传达。毛泽东慧眼识珠,不仅高兴地说:“你的任务完成得很好!”而且,让他留在身边当文书,成了井冈山的干将,18年后成为开国上将。
毛泽东看完密信,立即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传达了江西省委的指示精神,要起义部队到赣西的宁冈去。江西省委书记的密信,不仅使毛泽东头脑中已经基本成熟的“上山”思想,终于定型;而且让他有了更充足的理由去说服那些坚持“攻打大城市”的不同意见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三上井冈山。2016年2月,他在井冈山说:“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在毛泽东居住的八角楼,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而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来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孕育的井冈山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源动力”。
2021年11月1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在学习毛泽东为何选择井冈山作为根据地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十个坚持”的雏形和缩影,让我们更深层次地学习领会我党第三个重要决议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