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解链接:
一、新发展格局 》》》
二、科技创新 》》》
三、绿色发展 》》》
四、新型城镇化 》》》
五、改革开放 》》》
六、乡村振兴 》》》
编者按: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十三五”圆满收官在即,壮阔“十四五”即将起航。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面对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国将如何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事关14亿中国人民,也同样牵动着世界目光。央视网年终特别策划《奋进“十四五”·深解“关键词”》,以小见大,读懂中国经济发展大局观。
央视网消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对推动“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为统领“十四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核心方略。
【专家简介】
张燕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央视网记者:在“十三五”迎来收官、“十四五”即将启程之际,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认识当前发展局面,为“十四五”开好局?
张燕生:“十四五”开局关键要讲好三个故事,在三个方面开好局、起好步:第一,如何在未来三十年发展创新经济,推动科学技术和人才创新,科技创新进入到世界前沿位置,推动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其中,第一个五年如何推动科技创新体制环境改革,如何营造创新生态,如何构建跨境创新网络。第二,如何发展法治经济,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现代化,并且在制度上和国际高标准规则相衔接;第三,如何发展现代化经济,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以及创新链进入世界高端,并且和全球体系对接。
要讲好这三个故事,一条主线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落实创新发展成为第一动力、协调发展成为内生特点、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开放发展成为必由之路、共享发展成为根本目的。要让新理念落地,就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另一条主线同样以高质量发展为主体,推动需求、供给、投入产出、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入手形成统一的大市场体制。
央视网记者:我国经济正在发生巨大的结构性转变,从外需导向转向国内大市场驱动,如何理解这种转变?
张燕生:中国经济过去以满足外需为主,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模式,采用的是东亚模式,如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小经济体工业化模式。过去四十年,这个外向型开放模式取得了显著实绩,但难以为继。大国再继续依赖扩大出口和招商引资驱动发展,会加剧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冲突对抗。因此,现在是从小经济体的外向型模式转向大国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机制。实践证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符合大国经济发展规律的,世界上凡是大国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凡开放大国都是双循环相互促进,凡负责任大国都是重视扩大消费投资和进口需求,重视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平衡、协调和可持续性。
央视网记者:要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要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体系,如何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
张燕生:从消费的角度讲,中国的优势在于大国经济。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体的市场,要从过去的投资驱动、出口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关键是增加百姓的就业和收入。中国老百姓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1978年是60%以上,2000年是40%,去年(2019年)是28.2%。“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努力让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5%以内。这就需要增加百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数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统筹全国统筹的社保体系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从制度上讲,就是打好三大攻坚战。第一,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改革攻坚战,涉及到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让市场竞争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第二,营商环境改善,尤其是打好信贷、纳税、跨境贸易、企业退出等四个短板的攻坚战;第三,构建更高水平开放新体制和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系,打好科技创新体制环境改革攻坚战。
央视网记者:新发展格局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变化?
张燕生:这意味着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会逐渐下降。201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是31.8%,日本是28%,美国是19.7%。中国外贸依存度在“十四五”时期,甚至未来更长的时间会下降到略高于美国、明显低于日本的水平。下一步就是扩大消费、投资、进口需求。扩大进口需求意味着给世界提供动力,给世界提供订单,给世界提供合作的机遇。
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