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气派

执行力 发表于 2022-5-29 17:53:44| 字数 2,26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
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wKg5B191SXDCTDD6.jpg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习近平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习近平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浏览奖励

13

查看全部奖励

“ ©湖南都市网---WWW.SY86.COM”宣言:“为党举旗,为民代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湖南高质量发展。弘扬正能量 凝聚中国力量,影响世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官方Email:13446633@qq.com
全部回复36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衬晚霞 发表于 2022-6-2 09:45:55| 字数 58|来自:北京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进的社会**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错误的社会**会误导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扰乱社会思想,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清风衬晚霞 发表于 2022-6-2 13:07:44| 字数 1,46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在世界各种古老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新时代新征程,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求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似水年华 发表于 2022-6-2 13:37:57| 字数 2,4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时代高校需精准定位德育目标

        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需精准定位德育目标,有的放矢。新时代高校的德育目标蕴含政治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三个维度辩证统一,融为一体。

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具体体现在高校办学的政治责任、政治方向和政治担当上。高校的政治责任,就是要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政治责任。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没有什么比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这个方面出问题更危险。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派和掘墓人。

       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其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具有政治担当,坚守政治阵地,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高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性,即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德育目标的时代性,体现在培养时代新人、紧扣时代主题和弘扬时代精神上。高校的时代责任,就要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高校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高扬理想风帆,把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静下心来刻苦学习,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决不视探索尝试为畏途、把负重前行当吃亏、“躲进小楼成一统”来逃避责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文化发展大舞台、社会建设新领域、科技创新最前沿、基层实践大熔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才华。

        高校要培养时代新人,就要紧扣时代主题。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培养时代新人的意义和价值;要唱响主旋律,注重强化正面引导,激发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动员广大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把满腔报国之志转化为立足岗位的工作业绩,把积极奉献精神转化为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

        高校要培养时代新人,就要弘扬时代精神,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高校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争当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改革创新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要弘扬“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要弘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创造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德育目标的民族性,即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

       高校德育目标的民族性,具体体现在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上。高校要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这是中华民族赋予高校的民族责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校要积极开展文化及文化自信教育,探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载体途径,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而绝不能培养学生“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

       高校要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就要传承中华文化,培育中华传统美德。高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教育引导大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成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

       高校要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人,就要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高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历史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增强对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忘初心、坚守正道,砥砺深沉而执着的信仰信念,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大力挖掘和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优化铸魂育人环境,全方位涵养青年学生的政治信仰、精神特质和道德情操。

      (作者分别系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习惯安静 发表于 2022-6-3 21:46:10| 字数 97|来自:北京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场面 发表于 2022-6-3 22:12:10| 字数 99|来自:北京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毛主席曾深刻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想要战胜敌人,只依靠手里拿的枪是不够的。

     苏联解体、乌克兰被缴械,历史早已证明,伟人的预判何其英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有点感觉 发表于 2022-6-3 22:14:38| 字数 57|来自:北京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入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凶狠的敌人,永远都藏在暗处。

     都说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国家的强盛都始于中小学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有意无意之间 发表于 2022-6-4 16:33:44| 字数 102|来自:北京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坚持中国五千多年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才能出董承瑞、刘胡兰、丘少云、黄继光、焦裕绿、王进喜、陈永贵、钱学森、袁隆平等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敢于贡献的英雄。党才能兴,国才能强,社会主义才能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社会安定 发表于 2022-6-14 11:47:36| 字数 198|来自:北京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四条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燎域 发表于 2022-6-20 22:35:14| 字数 57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党从正本清源入手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守好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下一页
发帖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